全球国际铁路运输行业大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陆桥文库

广告宣传与业务推介,手机及微信:13951259812

东陇海铁路与近代连云港城市发展作用探析

2013-10-05 10:45:37
大陆桥物流联盟公共信息平台

 [摘要]清末民初在苏北的经济发展史上,除南通的张謇外,海州的官僚士绅沈云霈堪称杰出代表。东陇海铁路的延伸特别是东端的选址,沈云霈作出了种种努力,使得近代连云港传统的封闭经济形态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并随着东陇海线终端位置的选定,这座港口城市的战略地位越发显得重要。今天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地区的铁路优势。把握这一地区的“龙头”地位,仍然是人们讨论的重要课题。l4E大陆桥物流联盟

[关键词]东陇海铁路;连云港;城市发展;沈云霈l4E大陆桥物流联盟

  [作者简介]张文凤,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法系讲师,历史学硕士,江苏连云港222006
 
  [中图分类号]F127;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11-0130-04
 
  清末民初的中国,列强蹂躏、政府昏聩、国事日蹙、民不聊生。面对如此局面,一批上层士绅开始弃置传统文人空泛议论和向往官场的一贯作风,走上了以挽回利权、振兴商务为目的的实业之路,为地方经济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其时,在苏北的经济发展史上,南通的张謇、海州的沈云霈和许鼎霖堪称其中的杰出代表。由于其对苏北的南通地区以及海州地区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当时上海《时报》多次称誉他们为“苏北实业三巨头”和“江北名流”。迄今为止,史学界关于张謇的思想言论、业绩贡献的研究很多。而当时对苏北沿海的经济发展同样作出杰出贡献的海州士绅沈云霈和许鼎霖却长期被史学界疏忽,本人曾作过初步尝试,已在另外两篇论文中对其所创办的农垦公司、工商企业作了追溯和探讨。本文拟对时任邮传部右侍郎的沈云霈在东陇海铁路修建的前前后后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以及东陇海铁路对近代连云港城市发展的作用等方面作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以期为加速发展区域经济的今天提供历史的借鉴。
 
  一、沈云霈及其陆路交通思想的萌发
 
  沈云霈,江苏海州人,生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其家庭在海州属名门望族。沈云霈十七岁考取秀才,三十八岁人都馆试,授职编修,四十一岁时中光绪二十年甲午科进士,在京城翰林院任职,人称沈翰林。四十八岁时(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任清政府农工商部右侍郎,“专司推演实业,以厚民生”,掌管大型工程、水利、交通等方面的政令。是年,沈云霈又以“充会办商约大臣”身份改任邮传部右侍郎,“掌管交通政令,汽行舟车,电达文语”,沈云霈政治上的飞黄腾达为其创办实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的连云港经济落后于受上海经济辐射影响较大的苏南地区以及南通地区。然而,就是在这片相对落后的土地上,作为朝廷官员,沈云霈克服重重阻力,亦官亦商,投身于家乡的实业开发,成为进行本地经济建设的开拓者,为本地落后的经济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在他的开拓和感召之下,海州的工商业发展了、铁路运输业兴起了、新兴的城市崛起了……这一系列变化与其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及其“超前”意识的强力推动密切相关。据沈云霈六子沈蕃回忆:“陇海铁路为沈云霈毕生最努力的一件事。”另有记载,如果不是沈云霈竭力支持,现今这条横贯我国东西的交通大动脉——陇海铁路不会得以形成,连云港港口和连云港市的战略地位也不会像今天这样显得如此重要。
 
  清朝末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清政府的屈从列强,中国的铁路之利权20世纪初即已丧失殆尽,而张謇认识到“铁路运输最快,万里之外,旦夕可至。若能全中国各省铁路相通,则国家气度大变,商民贸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人之数亦当增十倍”。张謇发展现代交通运输尤其是铁路运输的理念,使从事海州实业开发的沈云霈深受启发。当时本地的陆路交通相当落后,大部分进出的原料、货物、机器主要是通过水路。为此,沈云霈在开发大浦的过程中曾专门购买运输的货船,水路运输速度慢,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大,而且一旦码头搁浅,货物的装卸就无法按期进行。此时的沈云霈在力图加大对本地投资规模的过程中已萌发了发展陆路交通的思想。
 
  二、东陇海铁路延伸的构想与实现
 
  陇海铁路原名陇秦豫海铁路,又名海兰铁路,是横贯我国东西经过陇(甘肃)、秦(陕西)、豫(河南)、海(江苏)四个省的铁路干线。其中苏北境内(徐州以东)一般称作东陇海铁路,陇海铁路尤其是东陇海铁路的规划与修筑以及与铁路相连结的终端海港位置之选定和当时在邮传部任右侍郎的沈云霈密切相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至宣统二年(1910年)期间,沈云霈署理邮传部尚书,提出汴洛路(开封——洛阳)向西展筑洛潼(洛阳——潼关)线,向东修出开徐(开封——徐州)线。1908年清政府关于铁路建设的诏令中指出“江苏”为“最要”,并以王清穆为总理,规定江苏全路,江南至上海经松江以达浙江,江北白海州人徐州以达陇。宣统二年一月二十七日(1910年3月8日),邮传部在《奏勘明开徐海清线路及时兴办》中说:“开徐清海线路以开封为起点,以自开商埠之海州为尾闾,西联让洛以达甘新,为中原东西一大纬线。认为该线路陆路则与京汉、津浦交通。水路则与各洋航路相接,掘控制海陆之形变,握操纵自我之机关,经武兴商胥觇实效。即现筑之汴洛、洛潼亦必恃此路通始可免赔折而期获利。”这就初步形成了陇海铁路干线规划概念。在沈云霈的提议下,当时就任陇海铁路督办的施肇曾就沈云霈的方案于1912年与比利时公司签订由甘肃兰州至海口的陇海铁路及东端终点开辟海港的筑路合同。
 
  在陇海铁路终端海港地址的选择上,沈云霈的观点更是独具慧心。他主张在海州并筑三个海港,在山东、江苏交界处的岚山头(属山东日照县)建筑一个深水海港,而“西连岛风平浪静,虽不甚深,但稍加疏浚,便可与黄浦江深度相同,可以在此建造转运海港,便等于将陇海铁路修筑到上海……”他还拟在灌河口的燕尾港筑一个内河海港,因为灌河水深不亚于上海黄浦江,由燕尾港上溯可通里下河,上游由杨家集、新安镇可通盐河、运河,这样江北全境无不可通。由于当时清政府的修路筑港权被洋人操纵,因此这些计划必须得到洋人的同意。岚山头、燕尾港两地,经法、比两国工程师勘测,认为岚山头确实能建成深水港,但筑港经费多,且须延长铁路线数十公里;燕尾港亦为相宜的内河海港,但外籍工程师反对陇海路选择河港,同时也嫌路线绕远,结果对此两港均已放弃。沈云霈坚持并建三港的主张虽然未被北洋政府交通部予以采纳,但其主张先建西连岛海港与上海联运的这一主张则与法、比两国工程师的意见合辙并予以采纳。
 
  关于陇海路东段沿伸方向及港口的修筑位置,沈云霈和张謇曾发生过分歧。张謇竭力主张铁路至徐州后转而向南经清江浦沿运河线修至通州。
 
  概括起来讲,沈云霈的构想与规划最终变成现实主要有这样几个因素:第一,从地理位置上看,海州较之南通、海门更占优势。陇海局徐协华在《中国港务问题》手稿中写到:“陇海铁路,原定西起兰州,东至海边为止,最初曾有以扬子江右岸之海门或通州为尾闾,后以徐州为陇海与津浦交接之点,必为商务荟萃之区,如在海州沿岸建码头与徐州相距,只有二百五十公里,而海门,通州,距徐州均约五百公里,路线延长几及一倍……以距海州三十五公里之西连岛海峡筑港为最相宜……”同时,清江、海门一带河道纵横,地势低洼,筑路成本自然大大提高。第二,从物产上看,东海、灌云等县虽然较穷,然而海州、徐州一带有着丰富的盐、磷、煤、铁等资源。灌河沿岸及临洪河附近是产盐基地,尤其是徐州、枣庄一带蕴藏着大量的煤炭资源。盐、煤这两种货物铁路运输方便,经济收益较高,这也是陇海当局为之动心的原因之一。第三,陇海当局的一些有识之士希望建筑一个“独立”的铁路吞吐海港,以摆脱洋人的控制,因为当时青岛为日本人所控制,上海更是洋人的世界。海州介于二者之间,是一块“处女地”。第四,当时处于上海和青岛之间的“真空地带”的连云港,对债权国荷兰来说也是一块未被他国染指的前景广阔的土地,荷兰工程师就曾说:“连云港在中国的海岸上实为-理想的国际商港也……且陇海路所经过之省区……俱为中国之中原地带,物产饶富。将来发展未可限量。”
 
  三、东陇海铁路的通车与近代连云港的发展
 
  经沈云霈的提议以及陇海当局与荷兰的签约,陇海铁路东段从民国七年(1918年)开始修建,1924年通到海州洪门,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七月,徐海段通车至新浦,全长186公里。1935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将该线展筑至连云港,并修建了连云港港口,至此东起连云港、西至宝鸡的陇海铁路方告完成,全长1226公里,是贯穿我国东西的铁路干线之一。从提议到规划、从签约到修建再到最终的通车营运,这条铁路包含的半殖民地色彩最为浓烈。其修建时间之长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然而当我们回顾修建陇海铁路这段沉痛的历史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缅怀沈云霈先生,因为东陇海铁路对近代连云港以及当今连云港的经济建设、城市发展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
 
  交通的便利与否直接影响流通能量的大小,而流通是区域城市发展的重要命脉和基本功能,它直接影响到区域城市的兴衰和发展程度。如果说首批工商企业的创办是新浦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的话,那么东陇海铁路的通车运行又大大促进了本地工商业的发展,使新浦进入了城市发展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恩格斯曾说过,大工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面共同劳动;这些工人必须住在近处,甚至在不大的工厂近旁,他们也会形成一个村镇。他们都有一定的需要,还须有其他的人,于是,手工业者如:裁缝,鞋匠,面包师,泥瓦匠,木匠都搬办到这里来了。于是村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就变成大城市。在连云港港口建成之前,陇海铁路大部分进出货物皆由临洪的大浦港出海,作为大浦港的依托,水陆交通便捷的新浦随之更加兴旺发达,随着1925年东陇海铁路通车至新浦,这座水上码头开始肩负着水陆并用的职责。前河(今洋桥巷)码头以粮食集散为主,后河则以盐业、杂货运输为主。交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本地工商业的发展壮大。1922年,新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在新浦创建,电力工业的开发对新浦地区的经济繁荣又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统计:“1933年新浦大型工业有面粉业一家,资本200000元,油坊业7家,资本70000元,酒坊业13家,资本35000元,酱园业13家,染坊业8家,资本2870元,电灯业一家,资本75000元。”
 
  随着这些企业的建立,城市的基础设施、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此时,本地的商业贸易已经突破封闭式的市场局限,逐步形成以商品粮经营为主的纽带经济,江苏沿线的土特产,特别是粮食、油类、豆类等成为大宗出口货物,远至陕西、甘肃、山西、河南、山东;而由青岛、上海、天津等地输入的货物,则有烟卷、烟草、机械、钢铁、木材、水泥等。从东跳到西跳一条新的商业街区逐步形成。她的每一座建筑都是各号商家请原籍的建筑师设计修建的,每一座建筑都有自己的建筑特点和风格,成为新浦地区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一条街。当时海属地区最为著名的经营“洋广杂货”的四大百货店:台大、华中裕、义院、德厚成并称为新浦商界的四大名牌。随着商业的兴起,一些服务行业也获得了发展的机会。以本地居民为首创办的各类牙行因顺应市场需要而得到相应的发展,中央旅社、远东旅馆、东方大旅社等大小客栈有数十家之多,第一池、三新池、忠义池等浴室也相继开放。四海春饭店等各式饭店、饭庄生意兴隆,三和新药店、益龄医院等中西医药号应运而生,新海报社挂牌办报,各类学校如:普庆小学、商务学校、劳工子弟学校等相继招生上课。甚至当时的新兴事业如:美商花旗保险公司、日本太平洋保险公司等保险业务,德商的储蓄机构等金融行业也纷纷插足本地。甚至连妓院也公开营业,招徕顾客,生意兴隆。据一段记载:“1933年,中央大学地理系胡焕庸教授来新浦专程考察时,在其《两淮盐政考察报告》中强调,新浦水陆辐辏,商铺林立,是新兴的商业码头,商民俨然以小上海自诩,其前景正方兴未艾。”
 
  1935年东陇海铁路通车和向港口的延伸为新浦以东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为近代连云港的城市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其腹地范围更大了。1935年3月1日,台赵支线和台枣铁路的连接。实现了津浦、临枣、台枣、台赵、陇海铁路五路贯通。据统计:“1932年陇海线上30个县的物产输出总数为312000吨。而1935年仅从陇海线连云港出口的枣庄煤就达409001吨。”物流量的增大促进了新浦以东墟沟、连云一带经济的发展,此地秀丽的风光、丰富的物产、广阔的投资前景深深吸引着不同身份的人前来投资。一时间,购地、投资、兴业,高潮迭起。据记载:“国民党四大家族中的宋子文两次来墟沟购地;陈果夫曾在此地沟地开办大安公司,国民党军界要员顾祝同曾在这里购地开办蜀渝公司。”购地开发的热潮兴起后,随之而来的是工商业的兴旺发达。工业方面,唯墟沟就有工厂五所,其中纺织工厂四所,铁厂一所。当然这一发展变化的速度与当时经济发展较快的苏南相比明显存在着差距,但对经济萧条的苏北地区来说实非易事,有人把它比成“犹如荒漠上竖起的水井”。
 
  四、余论
 
  近代连云港工商企业的创办、城市规模的扩大几乎是沿着东陇海线由西向东逐步蔓延,它的修建一改原来的南北运河运输为东西铁路运输和海洋运输,铁路和海运条件一跃成为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些邻近铁路、交通便利的新镇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此外,从连云港区域沿革中可以明显看出其城市的发展轨迹是从海州到大浦、新浦进而又发展到墟沟、港口,明显反映出由河口到陆域再到海港这个变化过程,对外通道相应也由内河航运到海陆并用再到海上运输这种转变。而这种转变除海岸线东移等自然原因外,陇海铁路的通车运行是一个主导因素。从近代城市的崛起、发展到东部现代化港城的建成,东陇海铁路则是整个连云港市发展史上的一根链条,是这座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在连云港的城市化过程中,东陇海铁路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世界范围内各类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其原因可能千差万别,但都离不开一个基本条件,即优越的地理环境提供的交通条件。在近代铁路、公路甚至航空等新式交通方式出现之前,地理的优越主要体现为地处大河大江两岸。新式交通出现后,中心城市往往就是一个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的发展与交通的发展是互为因果的,方便的交通条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同时城市货物、人员的集散又刺激交通的进一步发展。交通越方便,城市发展越迅速。正如有学者所言,交通枢纽城市是旧中国城市群体中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可以说,没有近代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和交通中心的形成,就没有这些城市的近代化,而中国城市的近代化本身也包含了交通运输的近代化。
 
  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目的是为了反思其正误得失,从中提炼出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有益的信息与启示。随着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作为其中一部分的东陇海铁路不仅对连云港,对苏北、对江苏、对整个中国甚至对全世界的经济、技术、文化、社会发展亦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位于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连云港,其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之大更是不可估量。然而,就连云港目前的状况而言,她却未能够充分利用铁路优势并发挥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龙头”地位的作用。虽然以连云港为龙头的苏北地区背依大陆、面临海洋并有陇海铁路为动脉,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这一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究其原因是复杂的。这从另一角度告诉我们,交通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是与其他因素相结合共同起作用的。这是我们可以探讨的另一个课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特别是如何发挥能够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有重要影响力的本地工商企业家的积极作用;如何依据自身条件,将当地工商业与农业有机的结合起来,走农工商协调发展的道路;如何加强区域内外开放、交流与合作、完善区域市场经济体系等都将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论题。
 
  [责任编辑:钟山]

版权与免责声明:此稿件为引述消息报道,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陆桥物流联盟公共信息平台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纠错热线:0518-85806682

大陆桥货物运输及物流行业品牌价值金榜企业
国际铁路运输货代
全球国际铁路运输行业大会

关于大陆桥网 | 联系我们 | 诚征英才 | 欢迎合作 | 法律声明 | 刊物索取 | 企业文化 | 广告服务 | 合作联盟 | 新闻中心 | 我要链接 |

国际铁路运输网 | 中亚铁路运输网 | 中俄铁路运输网 | 国际多式联运网 | 中欧班列网 | 铁路运输网 | 国际公路汽运网 | 大陆桥物流联盟官方QQ群:179355516

Copyright © 2011-2024 大陆桥物流联盟公共信息平台 版权所有 苏ICP备1303187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20140233

国际铁路运输,大陆桥物流联盟公共信息平台